参考消息网6月23日报道澳大利亚东亚论坛网站6月20日发表香港韩礼士基金会研究员斯图尔特·佩特森撰写的文章,题为《中国的人民币雄心》,全文摘编如下:
(资料图片)
中国已明确对美元在国际经济中扮演的角色表示不满,也明确了其推动人民币国际化、使之成为国际货币替代方案的意愿。
一种流行的说法是,鉴于中国现在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以及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人民币在国际经济中发挥更重要作用是必然发生的事。国际经济更多地以人民币为中心,其连带后果之一将是美国经济影响力的损失。而如果美国继续把美元霸权当成武器,美元的削弱只会越来越快。
中国发展了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所需的“金融管道”。中国已经开发了跨境支付系统的替代方案,以同联邦储备通信系统和纽约清算所银行同业支付系统进行竞争。中国的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也已经在境外广泛使用。近年来,中国一直在试验其数字货币电子支付网络,这有可能进一步加快人民币的国际使用。
与中国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已经采取的措施相比,也许更能说明问题的是它尚未采取的措施。中国看起来无意借助经常项目赤字成为人民币净供应国,而是更喜欢通过互换安排把人民币借给其他国家央行。中国已经推动人民币在贸易中的使用,不过它距离拥有使之成为储备货币地位竞争者所需的整体经济结构仍有较长的路要走。
中国的一些主要贸易伙伴实际上仍按美元标准运作,但人民币在那些有强烈地缘政治理由放弃美元的国家最受欢迎。
在西方加大力度制裁俄罗斯之际,许多全球南方国家已经表示有意减少它们对美元的依赖。尤其是沙特和巴西等国已经表示,将推进用人民币同中国进行贸易结算。作为碳氢化合物、大豆制品和铁矿石的重要进口国,中方在这两个国家拥有相当大的买方话语权。
尽管存在相关猜测,但中国的进展看起来并不突出。环球银行间金融通信协会(SWIFT)数据显示,2022年12月以人民币计价的交易占比不到1.5%——略高于澳元,低于瑞士法郎。这使人民币排在第七位。与此同时,美元的占比近48%。
不过,SWIFT的数据可能并非人民币在贸易中使用情况的公平反映,这有两个原因。
首先,不是所有的跨境交易都使用SWIFT。澳新银行中国研究团队的估算表明,大约20%的交易是通过中国自己的跨境支付系统进行结算,而不是SWIFT。
其次,整个跨境交易市场的规模大约是世界商品出口额(约22万亿美元)的8倍。如果假定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主要与贸易而非资产有关——鉴于人民币计价资产市场的外国参与率很低且中国的海外资产以美元为中心,这看起来很有道理——也许有约5%至7%的国际贸易已经在用人民币计价。
这种水平的人民币使用也许会令某些人失望,但如果人民币国际化的附带目的是让中国免受潜在的西方制裁影响,并为受影响的国家提供对策和提高贸易效率,那么从中国的角度来说,这非常令人满意。
把特定机构排除在SWIFT系统之外的能力,被视为经济策略的有力工具之一。但必须记住的是,在SWIFT系统建立前,贸易就已经在进行了。如今,在没有SWIFT系统的情况下进行贸易仍然是可行的,虽然没那么方便且代价较高。一个基于人民币的金融生态系统将有助于推动规避制裁影响并减少代价,就像它的部分设计目的那样。
标签: